纳入学校资助一级学科简介

作者: 时间:2019-11-06 点击数:

中医学

中医学学科始建于1959年,1981年取得全国首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取得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取得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设立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所属的二级学科中医临床基础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成为浙江省“十二五”第一批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016年入选为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

本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浙江省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风湿病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2支,省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

主要研究方向:(1)中医理论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中医方剂的组方配伍与应用研究;(3)基于中医临床经典理论的难治病防治研究;(4)骨与关节病的中医药治疗及机制研究;(5)针灸临床疗效评价及效应机制研究。

学科成果:已制定近百个单病种中西医结合诊治规范并推广应用,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方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临床路径,其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研究和针灸镇痛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近年来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余项。

中药学

中药学学科是我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来源、采集、炮制、鉴定、功效、生产和临床应用的综合性学科。中药学学科是我校的核心支柱学科之一,学科基础扎实、优势特色突出。中药学学科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十二五”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和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具备中药学一级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学科拥有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中药炮制规范化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浙江省中医药科研重点实验室1个,省属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6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本学科是涵盖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与中药分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和中药炮制学等多个分支学科的一级学科,已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中药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点学科。

学科成果:中药学学科社会影响力逐年提升,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以本学科为主要支撑的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全球前1%,标志着本学科的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已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第5个有2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的高校,学科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中药与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暨浙产名药发展高峰论坛、三角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与中药资源学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主持国家级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多项。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学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融合了中医药优势特色和现代诊疗技术,为学校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扎实、优势突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年中西医结合学科被评为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2016年中西医结合入选为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

学科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14个,拥有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3个,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3个。拥有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国家级名中医等学科队伍。

主要研究方向:(1)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2)呼吸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3)血液免疫性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4)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5)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

学科成果:已制定近百个单病种中西医结合诊治规范并推广应用;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牵头开展中西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自体和异体骨髓移植,首创HA方案已成为国内治疗急非淋白血病的标准方案之一;肠易激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8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100余篇,国家核心期刊100余篇。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主要涵盖外科学、内科学、急诊医学、影像与核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等二级学科,发展坚持“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齐头并进,近年来取得综合发展。本学科于2011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临床医学学科入选为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20173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

学科拥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浙江省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浙江省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层);建设有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重点实验室,浙江中医药大学泌尿男科研究所等。

主要研究方向:(1)泌尿系结石防治一体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循环系统疾病的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3)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4)血液免疫性疾病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5)骨关节病诊治研究;(6)颈椎病的防治及胸腰椎疾病的诊治研究;(7)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8)肺小结节三维分析;(9)乳腺磁共振成像的临床研究;(10)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整体康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等。

学科成果: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厅局项目80余项;荣获省部级成果奖5项;在国内外各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制定多个康复单病种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及1部髋关节围手术期康复指南并推广应用。

药学

药学学科从2001年重点建设以来,与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中药学学科相互促进,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排名为全国45%,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已处于省内同类学科重要地位。2016年药学学科入选为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2017年成功申报药学专业为浙江省“十三五”新兴特色专业;2018年,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药学学科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验教学平台及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中管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实验室面积达8784.97m2,仪器设备总值5266.75万元。

主要研究方向:(1)药剂学,主要开展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围绕组合微透析等技术,对药效物质基础和ADME/Tox展开研究,并进行纳米、缓控释制剂研究。(2)药理学,主要围绕恶性肿瘤等疾病,应用多元生物信息技术,进行药物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与构效关系等研究。(3)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围绕现代生物技术方法研究天然药用资源,将传统的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通过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等途径,开展药用微生物资源的研究评价并培育优质的药物品种。

学科成果: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全球前1%。近3年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立项科研总经费416.94万元;发表SCI论文80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

护理学

护理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确立了清晰的学科方向,学科特色明显,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学科地位逐步提升。2011年护理学获批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2014年中医护理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6年护理学入选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

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医护理传承与创新、中医护理技术机制研究及应用推广。学科团队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拥有中西医结合的专任教师33人,其中博士14人(42.42%),硕士以上学历93.94%,教授9人,高级职称教师45.45%

主要研究方向:(1)中医护理研究;(2)临床护理研究;(3)老年护理与康复护理研究;(4)护理教育研究等。

学科成果: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和浙江省自然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等省部级及以上资助项目20余项,厅局级课题60项。其中通过“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和推广”的系列研究,为临床常见病症提供了规范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方案,促进提高了护理质量,并建立了规范的技术培训推广体系,为临床培养了大批中医护理人才,推动了中医护理学术的传承与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

医学技术

医学技术学科是我校的基础支撑学科,整合了听力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中医药信息学等学科优势,建有国家特色专业、省优势专业、省新兴特色专业和省应用型试点专业,为学校相关学科发展和本科生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医学技术学科基础扎实、优势突出,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在中国大学医学技术类专业排行榜中2015-2016年度在139个学校中排名第592012年中医药信息管理学入选浙江省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2013年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入选浙江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2016年医学技术入选为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

学科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3个、浙江省应用型试点专业2个,“一带一路”国际研究生招生专业1个;拥有耳聋康复研究所、中医药大数据与智慧健康研究中心、先端检验技术研究室、医药信息技术研究室4个科研机构。

主要研究方向:(1)听力与言语康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2)医学检验技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3)卫生检验检疫技术的检测和应用研究;(4)医学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智能诊断及大数据研究。

学科成果:主持参与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4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5项,发明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76项,主编 “十三五”规划教材4部,其他教材18部,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资助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本学科培育了国家助听器验配技能鉴定基地1所、英国首相计划合作院校项目1项、省卫生检验技能鉴定基地1所、省中医院科教信息系统1个,其中省中医院科教信息系统是全省中医药界的教育、学科、成果推广、查询分析的重要服务平台,现已有注册单位553家、用户12971人、专家库1490人。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于2016年入选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在学校领导和学科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学科梯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基础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科支撑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发展,学科拥有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科研究方向:(1)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围绕“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从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环境和健康的人际关系等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人群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促进健康管理,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2)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重点针对当前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包括重大传染病(艾滋病、新发传染病)与慢性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以及环境因素(健康行为、大气颗粒PM2.5污染物)开展研究,探讨若干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流行病学机制与预防保健策略。(3)公共卫生管理。围绕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开展研究,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上深入探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推动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改革与创新。

学科成果:(1)出版《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7》等专著共16部。(2)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中国卫生统计》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2篇。(3)获批《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老年健康服务多主体协同管理模式研究》等国家级课题6项,经费共计208.6万。获批《习近平总书记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在浙江的实践》等省部级课题9项,经费共计114万。横向课题共8项,经费共计171万元。

生物学

生物学(也被称为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本质上说,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本学科融合了中医药优势特色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为学校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生物学学科基础扎实、优势突出,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学科入选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2017年学科被评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学科。

学科拥有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拥有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拥有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个。

主要研究方向:(1)神经生物学;(2)细胞生物学(基因与蛋白组学);(3)微生物学(生物发酵);(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动物学。

学科成果:学科发展至今,取得显著成绩。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项目经费5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厅局级科技奖励4项。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80余篇;专利授权10余项;出版著作4部。获新药证书1个(银花平感颗粒,国药证字Z20120004),临床研究批件1个(养阴通脑颗粒,中药临床批件2003L00206)。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进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同步,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启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与执政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事业发展国际化等问题展开研究,同时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努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课堂、深入大学生头脑,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学科团队成员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部分辅导员教师为主,共36人,45周岁以下25人,占69%;博士学位9人,占25%;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的教师至少占71%;正高职教师人数5人,占14%。学科骨干共15人,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19项,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人,主持省部级项目11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8人。教师队伍精英化培养,获得了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思政星课堂”——我最喜爱的思政课老师、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省青教赛比赛二等奖、校5151人才等荣誉称号。人才培养还将着力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水平、营造大学生理论学习的良好氛围,以及推送政治理论学习的优秀学生走出校门等方面。每年举办一场校级学生讲思政理论课竞赛,选送优秀学生参加省部级比赛。与此同时,学科队伍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深入企业开设相关讲座,加大横向课题的合作。

主要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3)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学科成果:主编行业规划教材1部;省部级创新创业类学科/专业竞赛奖励数10项;科研项目: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国内一级期刊(浙大标准)论文9篇;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3件。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是我校的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根据国家中医药发展、健康中国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依托学校中医中药学科优势,为浙江省、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卫生医药和健康管理行业(产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拥有本、硕、博学位授予权,是我国医药类院校中具有鲜明特色、有影响力的、示范性的公共管理学科。

1998年首次招生,2011年获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招生。2014年获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入选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6年依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B类项目。2017年获省级“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学科拥有“公共管理类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两支校级教学团队,拥有“公共卫生政策”、“卫生技术评估”、“健康管理”、“中医药治理现代化”等四支科研团队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公共卫生政策;(2)卫生技术评估;(3)健康管理;(4)中医药治理现代化;(5)老年社会服务;(6)智慧医疗;(7)社区卫生服务。

学科成果: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6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编著出版教材31部。拥有三个学科竞赛基地,得6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以及48项省部级奖励。

 

Copyright ©2018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