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位点介绍

一、学术学位授权点

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中医学专业是浙江中医药大学1953年建校之初设立的第一个专业,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中医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浙江省属高校中第一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先后入选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拥有1个浙江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和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中医学为主的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于1978年开始招收中医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取得中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批准开展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硕士专业学位工作,2003年获准设立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取得临床医学(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取得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本学位点现有研究生导师17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5人;拥有国医大师1人,首届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7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5人,卫生部、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重点资助对象4人,浙江省省级名中医13人,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3人,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3人。近5年,共培养毕业博士生研究生121人,硕士研究生447人。

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中药学学科始建于 1959 年建校之初,1978 年开始招收和培养中药学硕士研究生,1981 年获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 年获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 年成为首批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07 年获批设立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 年成为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016 年列为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2017 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目前中药学学科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鹏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秦路平教授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科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及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研究生院负责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药学院具体负责课程培养、科研实践等各个培养环节的运行和管理。

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点

中西医结合学科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临床和中西医结合基础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临床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被浙江省政府确定为省“重中之重”学科,2016年又列入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项目,学科建设经费达5000万元。目前该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2个基础和5个临床研究方向,在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等中西医结合防治方面处于全国先列。研制的治疗血细胞减少症中药新药“派能达”和治疗高脂血症的姜黄醇提物“脂可平”已成功转让;治疗白血病的中药5类新药“安留克”胶囊已获国家临床试验批件;牵头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临床科研协作平台,成立“血液病研究联盟”,组织制订血液病临床验证方案;中西医结合肾病学科为全国中医肾病协作组组长单位,拥有浙江省最大血液净化中心;建有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胸痛中心和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防控联盟等,中西医结合特色和优势明显。

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校于2001年取得内科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1年取得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2年起在临床医学各二级学科招收学位研究生;2015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通过国家专项评估。与此同时,2013年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接受了教育部的专业认证,有效期5年,2017年通过了教育部审核评估。目前,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在校研究生73人,已培养并授予学位100人。

临床医学学位点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04人,其中外单位导师153人。享受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1人、创新人才3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12人、省级及以上专业学术团体任副主任委员以上任职56人。另外,临床医学专业有专任教师14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数107人。

临床医学学位点拥有国家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25个,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重中之重学科5个等。临床医学被评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进入ESI排名前1%,这些都为学位点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科平台支撑。

目前拥有临床实践基地13家,均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护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校于2006年获批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2014年分别获护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授予权,2015年获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向)博士招生资格。护理学是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中医护理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护理学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和省优势专业;是浙江省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基地和浙江省高等学校护理学科竞赛基地。学科带头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经过20年的建设,学院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学科方向和鲜明的学科特色,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学科地位逐步提升,《2015-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我校护理学科专业综合排名位居35/179,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我校护理学为C+,位居浙江省属高校第一。

学院目前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方向结构合理的中西医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6人,其中,正高职称27人、副高职称9人。至今已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6人,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本学位点将继续围绕培养目标,不断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校于2001年取得药理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1年取得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目前,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药理学、生药学、药剂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实验动物与比较药理学(自设)等7个二级学科,其招生时间见表1。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行“校、院、基地”三级管理。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药学学科被评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2018年,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校于2018年获得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5人,平均年龄38岁。队伍中高级职称占56.9%,获博士学位者占69.2%,硕士以上学位者98.5%,硕士生导师19人。

本学科已形成五个稳定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其中四个主干学科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围绕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病因、机制及并发症展开研究,已经在空气污染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病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IF:9.78)、Particle&FibreToxicology(IF:8.58)等期刊。人体解剖与组胚学是基础医学经典学科,该方向围绕神经环路、骨骼和胚胎发育展开研究,部分成果发表于PNAS(IF:9.66)、Curr Biol(IF:8.85)等期刊。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以肿瘤、风湿、皮肤病等免疫性疾病为研究内容,将先进的免疫学技术、生物学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药治疗相结合,相关成果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 (IF:10.16)、Blood(IF:10.45)等杂志。此外,我校以中医药见长,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中医药元素,研究不同系统疾病状态或应激状态下的中医药干预及调控,特色和优势明显。

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校于2018年获得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本学科于2016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2015-16年度中国大学医学技术类专业排行榜中,我校在全国排名59/139。现已有听力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口腔修复重建医学、口腔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中医药信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动物与比较药理等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招收研究生119人,已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58人,硕士论文抽检合格率100%。本学科下中医药信息学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入选浙江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本学科依托校本部及23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临床资源,协同开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学科建有听力与言语康复、临床检验与检疫、康复训练、临床技能、医学信息技术等5个实验中心,分别获得过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二五”省示范中心重点建设、国家助听器验配鉴定基地等称号,同时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共建,被列为“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良好平台。

二、专业学位授权点

中医专业博士学位点

学校于2000年获批开展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5年起,首批中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学生开始进入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014年起,试行研究生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并轨培养;2015年中医从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中分离,独立设置中医博士学位点;同年,根据国家医教协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中医专业学位(含本硕连读七年制)转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专业学位目前在校生697人,其中进入硕士阶段的中医学本硕连读268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138人,其中博导35人;拥有临床实践基地28家,其中10家为国家认定的规培基地,13家为浙江省认定的规培基地。

中医专业学位目前在校生697人,其中进入硕士阶段的中医学本硕连读268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138人,其中博导35人;拥有临床实践基地28家,其中10家为国家认定的规培基地,13家为浙江省认定的规培基地。

经过学校研究生院、各临床医学院及临床实践基地的共同努力,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工作获得了稳步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优良的办学条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定位。学校将继续围绕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中医学人才这一中心目标,进一步完善医学教学教育机制,提高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促进中医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国家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校于2001年取得内科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1年取得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2年起在临床医学各二级学科招收学位研究生;2015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通过国家专项评估。与此同时, 2013年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接受了教育部的专业认证,有效期5年,2017年通过了教育部审核评估。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在校生373人,已培养并授予学位316人。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点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52人,其中外单位导师190人。其中有享受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1人,创新人才3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6人,第三层次6人,省级及以上专业学术团体任副主任委员以上任职45人。另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点有专任教师13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数110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临床医学学位点拥有国家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25个,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重中之重学科5个等。临床医学被评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学科排名ESI前1%,这些都为学位点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科平台支撑。

在实践基地方面,目前拥有临床实践基地13家,所有的实践基地均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学院、基地三级管理规范,为研究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校于2006年获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2014年分别获护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授予权,2015年获得招收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向)博士资格。护理学是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中医护理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护理学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和省优势专业。目前学院是浙江省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高等学校护理学科竞赛基地等。学科带头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学院经过20年的建设,学科方向不断清晰,学科特色逐渐形成,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学科地位逐步提升,已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和护理教育研究等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方向,《20152016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我校护理学科专业综合排名:位居35/1792016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我校护理学为C+,位居省属高校第一。

学院目前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方向结构合理的中西医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35人、博士生导师4人,其中,正高职称27人、副高职称8人。近5年来,已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7人,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

本学位点将继续围绕培养目标,不断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改革,加强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校于2003年在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口腔医学系,2004年开始招收口腔医学本科专业学生,2009年首届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2010年成立口腔医学院,负责口腔医学本科生培养、成人教育等工作。2010年依托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点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实际攻读方向为口腔医学,导师也都均为口腔专业),2014年依托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点招收“口腔修复重建医学”(自设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批准(浙学位〔20148号文件),获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以及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2015年开始招收“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口腔医学院下设5个教研室、口腔教学实验中心、口腔科研实验中心,中荷联合口腔种植研究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等多个教学科研临床机构。2012年“口腔基础医学”获得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2014年学院被增列为口腔医学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点;2014年“颌面部生长发育级生长改型团队”获浙江中医药大学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口腔医学”入选省“十二五”、“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2016年口腔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入选校级重点实验室;2017年口腔虚拟仿真教学团队入选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口腔医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人,博士5人,硕士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100%;高级职称专家7人(53.8%);具有海外留学经历8人(61.5%)。学院培育了一支年龄梯度合理、学历职称层级较高,具有科研、教学、临床实践特长的师资队伍。团队中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1人,中华口腔医学会专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2人次,专委会委员7人次,浙江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 1人,省口腔医学会理事2人,省口腔专委会委员4人,在口腔各二级学科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口腔医学院各学科交融渗透,协调发展,优势学科——口腔正畸学、口腔种植学研究发展方向明确。

口腔医学院现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其中2人兼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认定的临床实践规培基地3家。2010年依托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点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实际攻读方向为口腔医学,导师也都均为口腔专业),2014年依托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点招收“口腔修复重建医学”(自设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截止目前,学院已培养并授予上述两个专业15人专业学位硕士和7人学术学位硕士。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校于2008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方向)、2012年开设卫生检验检疫专业、2013年开设预防医学本科专业,2016年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 2014年开设公共管理硕士专业,2015年开设中西医结结合预防医学硕士专业,2016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成功申报省一流学科(B类),2018年获得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授予权。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已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在本专业领域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公开发表论文240余篇,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项4项。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依托浙江省预防控制中心等教学基地的师资和平台,实行学校导师与基地导师共同指导的培养方式,强化理论和实践结合,重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管理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近五年的探索,我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上已经形成规范的体系,师资团队专业敬业,实践基地紧密合作,学生素质充分得到提升,毕业生满意度较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结合专业特征,我校强调党对学生队伍的领导,加强专业的社会奉献精神培养,倡导公共服务理念,培养研究生的职业操守;注重职业发展规划中的坚守精神,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建立职业规划,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长期努力学习和工作。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校于1998年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下设卫生事业管理、健康管理等方向);2011年在一级学科中医学博士点和硕士点下自设“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博士和硕士专业,并于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6年成为全国首批五所招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以上学科点大多建设时间较长,教学科研实力雄厚,为MPA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Copyright ©2018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310053)